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进步
1、什么是生态学
2、生态学的主要进步阶段
3、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 农业生态学及其进步
1、农业生态学的产生
2、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
1、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2、农业生态学的特征
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教学需要:
重点学会:理解有关定义与术语;学会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意思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征等。学习农业生态基础的意义
一般学会:农业生态基础的内容与任务;
一般知道:生态学的进步历史
第一章 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生态系统的种类
4、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
1、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教学需要:
重点学会: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征
一般学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种类和特征
第二章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种群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1、种群的定义
2、种群的特点及应用
第二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负相互用途:角逐、捕食、寄生、偏害
2、正相互用途:偏利用途、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3、生物化学分泌物在种间关系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定义及特点及应用
1、群落的数目特点
2、群落的空间结构特点
3、群落的时间结构特点
4、群落的营养结构特点
5、群落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特点-演替
6、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需要:
重点学会: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点,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的定义,生态对策的基本定义和种类,种群的调节机制,生物种间关系的应用,生物群落结构理论及其农业应用,群落演替
一般学会:种群波动的定义和种类,
一般知道: 种群的增长模型,顶极群落理论的应用
第三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因子的生态用途
1、环境因子的定义与组成
2、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用途
1、草原、森林、淡水、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
2、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3、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1、生态适应的定义
2、生态适应的形式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教学需要:
重点学会:环境因子的定义及其分类、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生态型、生活型、生境和生态位
一般学会:环境因子的生态用途、
一般知道:农田生物的生态用途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的定义
2、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意思
3、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能量转化的效应
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及其用途
5、提升次级生产力的基本渠道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1、人工辅助能投入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剖析
3、农业生态能流的调控渠道
教学需要:
重点学会:林德曼定律;农业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渠道与转化的实质;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有哪些用途;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剖析与调控渠道。
一般学会: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食物链;食物网
一般知道:生态系统生产力、能量定律、能量剖析办法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含: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点包含: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目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类型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含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类型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种类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目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己的生理原因两类原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含: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借助方法、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法包含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目波动是什么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目前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目前组成系统的各要点之间要有肯定的量比关系。
3、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类:依据环境特质划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含大方、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
6、依据人类干涉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7、光的生态用途具体表目前光质、光量(当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含: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用途。
1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与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
1、相互用途可分为正相互用途和负相互用途两个种类。
2、正相互用途可其用途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类型型;负相互用途包含:角逐、捕食和寄生等。
3、在温带的干旱区域,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4、在热带区域,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点是环境、生产者、买家和分解者。
7、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1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刚开始发生是外面原因有哪些用途所引起的。
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含生物能(如劳畜力、种苗、有机肥料等)和工业能(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料、油、电力)等。
2、食物链的基本种类有捕食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
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种类。
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含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
5、次级生产包含: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含买家和分解者。
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生物固氮、化学固氮。
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好的时,硝态氮受反硝化用途而变成游离氮,致使氮素损失。
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光合用途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
9、立体农业的种类可分为平原型(林木或果树与作物间作、旱粮分带轮作、蔗田棚式蘑菇立体种植)、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淡水立体养殖、浅海滩涂立体养殖、低湿地立体农业)。
10、农业资源依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依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再生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1、农业资源的特质: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目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买家和分解者等)、二级结构受损(二级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点,如生物类型、种群数目及群落层次结构等)。
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含: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
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的是: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目前三个方面: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质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
8、水对生态系统有哪些用途:水是生物成长发育的要紧条件、水对动植物数目和分布有要紧影响、水对生物分类有哪些用途。
9、微生物对土壤有哪些用途:促进了成土用途、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能、提升了土壤水平、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10、合理借助农业资源的渠道:合理借助土地资源、合理借助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借助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借助和保护渔业资源、看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