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古时候文学史 00538复习提纲3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1.史诗
识记: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综合运用:剖析《诗经》史诗要紧篇章的艺术特点。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闻。五篇史诗都是叙述和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突出的特征:
1. 重点突出,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如《公刘》和《绵》,各自记录了周民的一次大迁徙,从筹备迁移一直写到开荒造房,定居新址。诗作避开正面叙述,着重描写周民在迁徙中的活动和心理感受,特别重视欢快热闹的场景刻画:京师之野,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公刘》)
2. 周人史诗还有对先祖神化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厥初生民,时维姜嫄yuán。生民怎么样?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这里说,后稷是他妈妈踩了天帝的脚趾印而怀孕,生的,这种神异的出生,是古来“感生”神话的遗留,周人以此来高尚后稷神圣的身份和地位,带有原始的崇拜心理。
3. 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如《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视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这是说上帝洞察人间情事,关心民众疾苦。而夏,商两代无视民间疾苦,违背天意又不能人心,所以亡国。
2.农事诗及其他
理解:
①《7月》的内容梗概。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根据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状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②《芣苢》(fú yǐ,即车前草)的艺术特征。
以简练浅白的词汇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不过更换了几个同义词,而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收获
简单运用:
① 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征。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要紧特征。
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譬如社会政治诗,作者总是是从我们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抒发情感的方法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 “求之不能,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这样,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7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征。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1、所谓重章,并非把一模一样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1)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种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大了抒情成效。
2)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征。这种诗在《诗经》中也有少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步伐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非常有特点:①词语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很多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3.赋、比、兴的艺术表现办法。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①直接叙事的如:《7月》
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男女朋友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年轻人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部分都是这样。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容易见到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漂亮。
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地方。
①兴与诗歌情思有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环境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有哪些用途。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年轻人男女的求偶。
②兴与诗歌情思不有关的,则总是是起到起韵有哪些用途。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任何意义关联,其用途只在起韵。
综合运用: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收获。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征
2.综合运用。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意思。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能区别为三种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但在实质运用中总是交互出现,常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容易区别。同一首诗,有人觉得是赋,有人觉得是比或兴。